English

硕士村支书黯别沂源

1998-11-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曾经的豪情

1992年10月,年仅28岁的杨本伦自愿辞别国家人事部,回到老家———山东省沂源县东北庄,成为中国第一个据有硕士学位的村党支部书记。杨本伦来时,东北庄人均不到一亩薄岭地,没有农副业项目,外债10万余元。自1984年以来,东北庄的班子已换了5茬儿,上台的不安心,下台的不甘心,而长期封闭在大山深处的农民,守旧意识顽固。但杨本伦放着北京的“金饭碗”不捧,偏偏回到穷山村干支书,并且连招呼都没打,就把妻子的户口迁到了沂源,杨本伦来的是那么急迫和坚决。

如今接替杨本伦担任村支书的田光宝,谈起前任一脸佩服:“这些年,从东北庄考出去的大学生有三四个,中专生不下二十几个,回乡为老少爷们儿干事的,仅杨本伦一个。”

创业的艰辛

据田光宝介绍,山地划片那会儿,杨本伦经常顾不得吃午饭,十天半月不回家。为了平坟建市场,杨本伦曾被人打得头破血流。而平一个坟要补贴80元,七八百个坟得拿出多少钱,杨本伦就作了多少难。申请贷款、上项目,杨本伦东奔西走,甚至连老父亲弥留之际都没在身边。现在原先路旁的坟地建成了市场,每逢大集,东北庄的村民能从那里挣来崭新的钞票;数十家商铺占据了博沂路两旁,东北庄人有了越来越强烈的经商意识;他帮着贷款买来的鲁西南黄牛一头能卖到2000多块钱;各种果木已开始挂果。

但是,东北庄族性、派性的争斗很复杂。关于杨本伦的用人、账目等问题的告状信几乎没有间断过。杨本伦搞的企业都垮了,这是一大“罪名”。耐人寻味的是,告状人恰是被杨本伦弃用的那部分人,有的人在搞垮企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

自1992年办制订厂“碰了钉子”开始,蛇厂、酒厂,上一个垮一个,只有菌种厂里的蘑菇还在顽强地生长着。这些企业是怎样垮掉的呢?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管理水平太差、私心重。拿酒厂为例:有的职工公然往酒瓶里灌水,担任厂长的那位副书记则热衷于搞“传销”。

黯别沂源

1998年春天,县里根据东北庄一些党员、群众的意见,决定将他调离东北庄。最后,回乡6年的杨本伦递交了辞职报告,出走他乡。据说他离开的头天晚上,喝了酒,泪流满面,甚至萌生了辞去一切职务,只在东北庄当个普通村民的念头。目前,杨本伦在广州一家公司总务部打工。他说,不后悔选择出走。5年多村支书的生涯让自己感到既欣慰又苦闷。欣慰的是毕竟通过自己的工作促成了家乡群众思想观念上的某些转变。苦闷的是为什么干事的人总是得不到理解。

杨本伦认为自己工作的一个失误表现在上村办企业上,在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的落后山区搞企业的做法值得反思。

乡里的评价

乡党委两位副书记充分肯定了杨本伦不做高官做村官的勇气,认为他回乡后办了不少实事,工作出发点是好的,热情是高的,但现实与想象有距离,杨本伦欠缺农村实际工作经验。主要表现在用人更换太频繁,新上来的人不能安心工作,下去的人形成对立面;企业上得多,垮得快,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由于经常跑外,乡里的会议参加得少;对一些善意的意见听不进去。县里表示,希望杨本伦回来继续在沂源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